其他

有一种幸福叫回家过年

2018-02-14 厉彦林 人民出版社

离开沂蒙山区久了,但故乡过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。

那时刚入腊月,年芽就在沂蒙山人的心里萌动了。在外的人,无论路途多遥远,早就开始筹划如何回家,或给家里寄多少钱物;家里的老人、妻儿,更是精心准备,翘首盼望亲人的归来。

到腊月二十三,就算正式迈入年槛了。清晨,家家举行“辞灶”仪式。买上火纸,烧三炷香放一挂鞭炮,送旧灶王爷上天言好事。

各家吃完“辞灶”的水饺,就忙活着置办年货。老太太和媳妇们乐呵呵地忙着缝制被褥和棉衣,赶集买布料、做衣服,然后蒸馒头、烙煎饼、做豆腐、造粉条、生豆芽,把地窖里冬藏的大白菜、青萝卜、芋头、红薯掏出来,把用玉米秆或草苫子覆盖在地里的小葱、香菜刨出来,把所有吃的东西都做成成品、半成品。

孩子们则恨不得把时钟拨快几圈。这时走村串巷崩爆米花的生意也很火,孩子们从家里舀上半瓢苞米或黄豆,“嘭”的一声,就崩出一提篮,撒进点白糖,与核桃仁和炒熟的花生仁搅拌在一起,又香又脆。

年前这几天,是农家最快活的,也是最疲惫的。男人们特别勤快,争着抢着干重活,赶集上店、杀猪、宰羊、劈柴、担水、扫院子。

再说扫屋吧,等瞅个好天气,先把屋里所有的家什搬到院子里,待把屋梁和墙皮上的灰尘、蜘蛛网打扫干净以后,再用扫帚蘸着细黄土的稀泥汤,将墙皮均匀地刷一遍。等到黄泥汤干了,屋里格外干净亮堂。条件好的人家,干脆用白石灰将墙皮粉刷得雪白耀眼。

到年根底,猪头、猪蹄、猪肠最抢手,因这些东西可炒可煮,可放上黄豆做成肉冻,是上等的酒肴。上世纪七十年代买这类东西需凭票或托人批条子。

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家家户户还喜欢这道菜。以前农家有冰箱的少,这些吃的东西收拾好了,就装进竹篮或用绳系起来,挂在堂屋里,既防变质,又显得场面。

在村子里走走,到处是肉鱼的香味、鞭炮的火药味和酒味。这可能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年味了。

亲戚朋友来了,菜容易准备,再说这个时候谁的肚子里都不缺油水,那酒就有讲究了。过去手头不宽裕,每家打一大塑料桶散瓜干酒,那酒纯正、便宜、地道。如今家境好了,那酒不光要买瓶装的,而且还成箱地买,有的还买上几瓶高档的酒。亲戚、朋友来了,酒必须喝尽兴,喝出一个感情来。

喝到一定程度,就开始生拉硬拽,想出许多劝酒的理由,有时客人没醉,主人自己先喝得一塌糊涂啦。

年三十叫“月尽”,白天忙着贴对联和年画,下午姑娘、媳妇们就忙着包水饺,筹备年初一早上这顿“节日大餐”。那水饺,小麦面做皮,白银一般,形状如元宝,所以吃上饺子意味着来年招财进宝,日子红火。

当晚要“守岁”,晚辈坐在长辈面前叙长拉短。如今也改革了,等到晚上八点,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活,老的、少的、男的、女的都坐在电视机前,一边嗑着瓜子、剥着花生,或吃用糯米炸的食品,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。好热闹的青壮年找在一起喝酒、打扑克,直闹到天亮。

当晚刚到十二点,各家各户的鞭炮就响起来了,一是驱鬼避邪,一是期望早早发家。

那鞭炮声此起彼伏,彻夜不绝。年初一早晨,老人起得特早,先是到院里望望天空,看看今年的运气。如果天空晴朗、万里无云,那说明这一年阖家安康,生活顺当。

假如有云或起风,便预示着会有磕磕碰碰、不够顺心的事情,先给自己提个醒。烧什么柴火下新年的第一顿水饺是有讲究的,如今许多家庭有了煤气灶,但多数人家还是烧攒下的豆秸或芝麻秸,用它们烧水下的水饺可口,还预示着日子节节高呢。

对上年纪的人来讲,这年显得更为重要,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,一点点都融入了这过年的欢乐、吉祥和祝福之中。仿佛忙碌一年,就是为了过这个年;过好这个年,新一年就有了着落和寄托。

有的家庭也因忙乱偶尔传来几句争吵声,但因满脑子是好事和喜事,也顾不上记仇,转眼又和好如初。要是知心朋友,必定好话成堆,酒瓶成堆。大家都在守候这过年的祥和,只图老人乐呵、孩子高兴、家庭和睦、全家幸福平安。



作者简介

厉彦林,山东莒南人。坚持业余文学创作40年,前期诗歌,后期散文,已出版作品集六部。散文作品曾两次获冰心散文奖,有几十篇被选为中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;自1988年被选入专科语文教材,至今有110余篇(次)入选中小学语文、思想品德教材和各类语文教辅。部分诗歌、散文作品被翻译到国外。业余创作是作者体验思考人生的另一种生存生活方式。作品根植沂蒙大地,着力讴歌亲人和沂蒙人民,朴素自然,以情见长。


来源 | 《地气——厉彦林散文选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